败血症可转慢性骨髓炎,其发生机制与细菌经血循环达骨组织、骨组织特殊结构致炎症难消退有关;危险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为局部长期红肿疼痛、窦道形成等,诊断需结合多方面;预防要积极治败血症等,治疗包括手术和抗生素等综合措施,儿童等要注意调整治疗。
危险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败血症后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情况。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骨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细菌更易侵入骨组织;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当发生败血症时,骨组织感染后恢复能力差,容易转为慢性。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另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败血症后发生骨组织感染转为慢性骨髓炎的风险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等。
病史方面:既往有骨组织疾病,如骨折、骨肿瘤等病史的患者,骨组织本身存在一定的病理基础,当发生败血症时,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且炎症难以有效控制,从而更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慢性骨髓炎患者会有长期的局部症状,如局部反复红肿、疼痛,可伴有窦道形成,窦道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全身症状相对不明显,但在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例如,局部皮肤可能有色素沉着,皮肤菲薄,窦道周围皮肤常因长期炎症刺激而出现湿疹样改变等。
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有重要价值。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等;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破坏、死骨等情况;MRI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更敏感,能发现骨髓内的炎症改变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常升高,穿刺窦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对于败血症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的败血症,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细菌在体内播散至骨组织的可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建议戒烟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败血症后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的风险。
治疗原则: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抗生素治疗等综合措施。手术治疗可能需要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以及切除感染的窦道等。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耐药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根据年龄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