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败血症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新生儿表现为反应差等,婴幼儿及年长儿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CRP、PCT等;还可进行病原学相关及影像学检查,出现可疑表现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需密切观察诊治。
一、临床表现观察
小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同年龄段小儿表现可能有差异。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反应差、嗜睡、拒奶、不哭、不动等,体温可高可低,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的情况,还可能有黄疸迅速加重、肝脾轻度肿大等表现。婴幼儿及年长儿相对症状较典型,会出现高热,体温可突然升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同时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面色欠佳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儿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0×10/L,也有部分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等。血小板计数常降低。
2.血培养: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无菌操作采集血液标本,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即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通常需要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3.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6-8小时即可升高,病情好转时迅速下降,所以CRP升高对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同时可用于病情监测。一般来说,CRP值越高,提示感染可能越严重。
4.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会显著升高,而病毒感染时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所以PCT对鉴别细菌感染尤其是败血症有一定的意义,并且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三、病原学相关检查
除了血培养外,还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其他部位的病原学检查,比如如果怀疑有肺炎导致的败血症,可进行痰培养;如果怀疑有尿路感染,可进行尿常规检查及尿培养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原菌,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四、影像学检查
对于怀疑有深部感染灶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病灶;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肝、脾、肾等脏器是否有脓肿形成等情况;CT或MRI检查在某些复杂情况下也可能会被应用,以更清晰地了解病变部位及范围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小儿是否得败血症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小儿出现上述可疑败血症的表现,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以便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较低,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诊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患儿得到恰当的医疗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