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训练,早期1-2周进行手指屈伸、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2-6周开展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训练;后期6周以上进行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注意疼痛管理并定期复查。
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肩部的耸肩动作以及肘部的肌肉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肩部每次持续收缩5-10秒,放松后再重复,每天3-4组;肘部同样每次收缩5-10秒,重复3-4组。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轻柔的动作引导,确保其在舒适范围内进行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以自身耐受为准。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腕关节屈伸训练:在骨折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训练。可坐在椅子上,手臂放在桌上,手掌向手背方向弯曲(屈腕),然后再向手掌方向弯曲(伸腕),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患者,如经常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的人群,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血压、血糖变化,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训练。
前臂旋转训练:取坐位,患肢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然后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此训练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时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速度和幅度,儿童患者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确保动作规范。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训练:可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同时进行前臂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抗阻练习。对于年轻且恢复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力量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对于老年患者,要选择合适阻力的握力器和弹力带,避免因力量过大造成再次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行穿衣、洗漱、梳头、写字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模拟日常动作,逐步恢复上肢的日常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儿童患者在进行复杂动作时需要家长在旁协助保障安全,老年患者要缓慢进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全身健康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例如,年轻患者骨折愈合快,可适当加快康复训练进度;老年患者骨折愈合相对缓慢,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疼痛管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要评估疼痛程度和原因,排除骨折移位等异常情况后再调整训练方案。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一般骨折后1、2、3个月各复查一次,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