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准备包括评估病情与患者准备;手术步骤有麻醉、选切口、显露骨折部位、复位及内固定;术后处理涵盖伤口护理、患肢固定与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涉及感染、内固定失败、关节僵硬等的相应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需注意之处。
患者准备:进行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皮肤;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等。
手术步骤
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等。
切口选择:通常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切口,以暴露桡骨小头区域。切口长度根据骨折情况适当调整。
显露骨折部位: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后,分离组织,显露桡骨小头骨折处,清除骨折端的血肿和软组织嵌顿等。
骨折复位:通过手法或器械辅助将移位的桡骨小头骨折块复位,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复位方法有所差异,如简单的裂缝骨折可能较易复位,而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复位难度较大。
内固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克氏针固定、螺钉固定等。例如,对于较稳定的骨折,可采用螺钉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结合钢板等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要确保骨折端固定牢固,恢复桡骨小头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力学结构。
术后处理
伤口护理: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预防感染。
患肢固定与功能锻炼:术后将患肢进行适当固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步增加肘关节的屈伸等功能锻炼,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特点,功能锻炼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骨折恢复情况合理调整锻炼方案。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功能锻炼速度可能较慢,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对锻炼的影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时要避免剧烈的功能锻炼,防止诱发心血管事件。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感染:若发生伤口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敞开伤口引流等。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同时注意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抗感染治疗中的特殊性,老年患者可能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儿童患者则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内固定失败:如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处理。要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如骨折复位不良、过早活动等,并在再次手术中进行相应纠正。
关节僵硬:对于出现关节僵硬的患者,需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采用康复理疗等方法,如热敷、按摩、关节松动术等。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在处理关节僵硬时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儿童患者要在家长配合下积极进行功能锻炼,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