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可按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分为血源性、创伤后、医源性三种,还可按病变部位及范围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种。血源性多因血液循环播散细菌致骨感染,有死骨等形成;创伤后由创伤致骨感染,有创伤相关改变及窦道形成;医源性因医疗操作致感染,有手术相关炎症。局限性感染局限,广泛性感染范围广、破坏严重、影响功能。
一、根据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分型
1.血源性慢性骨髓炎
发病机制:多因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而引起。常见于儿童长骨干骺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通过血行到达骨组织,引发感染,之后急性炎症消退,但病灶内仍有细菌残留,从而转为慢性。
病理特点:骨组织存在慢性炎症反应,有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脓液等形成,骨膜下有新骨形成,可能出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等情况,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可能存在一定障碍。
2.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发病机制:多由开放性骨折、骨折术后感染等创伤因素导致。外伤使得骨与外界相通,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在创伤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细菌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骨折端暴露于外界环境,细菌容易定植,若早期处理不当,就可能发展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病理特点:局部有创伤相关的组织改变,如骨折端的不愈合、异物残留(如骨折内固定物周围可能有细菌附着)等情况,炎症围绕创伤部位持续存在,骨组织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可能存在窦道形成,与外界相通。
3.医源性慢性骨髓炎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感染,如骨科手术、介入治疗等。例如骨科手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手术时间过长、患者自身因素导致术后感染控制不佳,细菌在骨组织内定植,进而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病理特点:与手术相关的局部组织炎症,可能存在手术相关的异物(如骨水泥等)周围的炎症反应,骨组织的炎症呈现慢性过程,病变范围可能与手术操作区域相关,有炎症细胞浸润、骨破坏等表现。
二、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分型
1.局限性慢性骨髓炎
病变特点:感染局限于骨的某一部位,如某一骨皮质区域或骨松质的局部。炎症反应相对局限,死骨较小,周围组织的修复相对较好,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的疼痛、轻度肿胀,窦道形成相对不明显或窦道较浅,病变对骨的整体结构影响较小。例如长骨骨干的某一局部出现慢性炎症,骨的外形基本保持正常,骨髓腔未广泛受累。
2.广泛性慢性骨髓炎
病变特点:感染范围较广,累及骨的多个部位,包括骨髓腔、骨皮质、骨膜等。骨组织破坏严重,可能有大面积的死骨形成,骨膜反应明显,骨皮质增厚不规律,骨髓腔可能广泛变窄甚至闭塞,局部症状较重,如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窦道形成范围大,可能有多个窦道口,对肢体的功能影响较大,可导致肢体畸形等情况。例如长骨的大部分区域都存在慢性骨髓炎病变,骨的正常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