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情况。传染源是患者,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潜伏期14-21天,前驱期有相应症状,出疹期有皮疹等表现,诊断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鉴别需与其他疾病区分,治疗是对症支持,预防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等)。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也可发病,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生活方式较为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的群体,如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风疹病史或接种过风疹疫苗的人群,体内存在相应抗体,不易再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持续1-2天,儿童症状较轻,成人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软腭及腭垂出现红色点状黏膜疹。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同时可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也可检测病毒核酸等。
鉴别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疾病鉴别。麻疹有典型的科氏斑,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猩红热有杨梅舌、环口苍白圈等特殊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幼儿急疹热退疹出,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
四、治疗
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体温较高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有咳嗽、咽痛等症状者,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药物缓解症状。
五、预防
隔离传染源: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接触患者后要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一般儿童在1岁半左右接种风疹疫苗,成年未免疫人群也可接种。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风疹患者,应检测风疹病毒抗体,必要时考虑终止妊娠。对于有风疹病史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体内已有抗体,能有效抵御风疹病毒感染;而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过风疹的人群,属于易感人群,需通过接种疫苗等方式来预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