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经口进入人体繁殖引发,有持续发热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等有特点,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等是关键,治疗首选抗生素并支持对症,儿童、孕妇、老年人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病因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小肠上段繁殖,继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网状内皮组织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导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发热,体温可逐渐升至39~40℃,热型常为稽留热,可持续1~2周。
2.全身中毒症状:患者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胀等,重症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儿童相对多见)。
3.皮疹:约半数患者病程7~14日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目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
4.消化系统表现:常有腹胀、便秘,少数患者可有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
5.肝脾肿大:病程1周左右可出现肝脾肿大,质软伴压痛。
三、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价值。
病原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肥达反应: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若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四、治疗原则
首选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通过杀灭伤寒沙门菌控制感染。需遵循循证医学中合理用药原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抗菌药物,同时注重支持对症治疗,如发热时优先考虑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儿童尤其需注意避免不当退热药物使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评估药物对脏器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监测。
2.孕妇:孕妇患伤寒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用药过程中要加强肝肾功能监测,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伤寒患者应早期隔离、正规治疗,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重点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等需定期接种相关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