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血常规表现因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情况而异,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特点,革兰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革兰阴性菌感染败血症白细胞总数升高可不明显甚至降低;败血症患者可有轻度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儿童败血症白细胞计数变化更剧烈、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且后果严重,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致白细胞总数升高不明显、血小板减少易出血且需综合基础疾病分析血常规。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其他细胞:在败血症病程中,淋巴细胞可能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可增多。但这些变化相对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来说,特异性稍低。例如,部分患者在败血症进展过程中,单核细胞计数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血红蛋白:败血症患者由于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血红蛋白降低,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感染过程中,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等。例如,有研究发现,约30%-50%的败血症患者会出现血红蛋白轻度降低,多在100-120g/L之间,但一般不会低于80g/L,除非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导致贫血的基础疾病。
血小板:败血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可减少。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导致的血小板消耗增加、骨髓抑制等有关。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100×10/L时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在严重的败血症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当血小板<50×10/L时,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儿童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本身凝血功能相对较弱,血小板减少更容易导致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败血症时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更剧烈。例如,婴儿败血症时,白细胞总数可明显升高或降低,且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中毒颗粒可能更易出现。同时,儿童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且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较差,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临床后果,如颅内出血等,所以对于儿童败血症患者的血常规监测要更加密切。
老年人:老年人败血症时血常规的变化也有其特点。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有所减退,所以白细胞总数的升高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有时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内,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会增高,核左移现象也可能存在。另外,老年人的血小板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血小板减少时更容易发生出血,在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同时,还需要关注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血常规的表现及败血症的预后,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