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无法从体内清除受病毒、宿主及治疗相关因素影响。病毒方面有持续复制(整合形成cccDNA持续转录)和变异(致耐药或逃避免疫);宿主方面儿童免疫系统未熟易免疫耐受,免疫低下者难识别攻击病毒,肝细胞损伤修复微环境利病毒维持;治疗方面存不规范,如免疫耐受期过早治、疗程不足、药物选择不合理致病毒难清除。
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它会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基因组中,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是乙肝病毒持续复制的模板,难以被彻底清除,即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被抑制,cccDNA仍可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并不断转录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使得乙肝病毒难以从体内清除。例如相关研究发现,乙肝患者肝细胞内的cccDNA始终是病毒持续存在的根源。
病毒变异: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特别是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从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或者改变病毒的抗原性等,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和清除病毒,也会导致乙肝病毒无法被彻底清除。比如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后,会出现病毒变异情况,进而影响病毒的清除效果。
宿主方面的因素
免疫系统功能缺陷
儿童患者: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不能有效地启动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反应,容易形成免疫耐受状态,使得乙肝病毒难以被清除。例如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就是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正常识别和攻击乙肝病毒,导致乙肝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难以被清除。
肝细胞损伤修复机制:肝细胞在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发生炎症反应等损伤,机体在修复肝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可能为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环境。例如肝细胞炎症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微环境可能有利于乙肝病毒cccDNA的维持和病毒的复制,使得乙肝病毒难以被彻底清除。
治疗相关因素
抗病毒治疗不规范
用药时机不当:如果在乙肝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时就过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为此时机体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处于耐受状态,抗病毒治疗难以有效打破这种耐受,导致病毒无法清除。
疗程不足: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足够的疗程,如果过早停药,容易导致病毒反弹,使得乙肝病毒又重新在体内复制,无法实现彻底清除病毒的目标。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疗程不足时,复发率明显升高。
药物选择不合理: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或者患者对药物不敏感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无法被有效清除。比如部分患者可能对某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而没有及时更换更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