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可致胳膊有瘀血,与凝血功能异常(病原菌毒素影响凝血系统致消耗增多或激活DIC)和血管损伤(病原菌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通透性增加)有关,还具全身症状(高热、寒战、乏力等)和局部表现(局部感染灶相应表现等),怀疑败血症时胳膊有瘀血需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
凝血功能异常:败血症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等可影响机体的凝血系统。一方面,可能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增多,比如一些凝血因子在与毒素等发生反应后被激活并大量消耗,使得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另一方面,可能会激活血管内凝血途径,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会导致微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进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最终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等,包括胳膊上出现瘀血。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败血症时,由于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不同,比如儿童的凝血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等,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瘀血的机制可能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核心是凝血系统受影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肝脏疾病等影响凝血因子合成的基础病,发生败血症时更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胳膊瘀血。
血管损伤: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容易渗出到血管外,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瘀血表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吸烟的败血症患者,其血管本身可能因吸烟存在一定损伤基础,在败血症时血管损伤可能更明显,更易出现胳膊瘀血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凝血和血管状态与平时有差异,发生败血症时胳膊瘀血的表现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败血症的其他表现及相关注意事项
全身症状:除了皮肤瘀血表现外,败血症患者还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且热型不定,部分患者可能呈弛张热或间歇热等;同时伴有寒战,这是由于病原菌及其毒素作用于机体,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高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体温波动更大,且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全身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其全身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病掩盖,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
局部表现:如果是由局部感染病灶继发败血症,局部感染病灶会有相应表现,比如皮肤感染灶可能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若为肺部感染继发败血症,可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泌尿系统感染继发败血症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发生败血症时局部表现可能不典型,因为老年人的反应能力相对较弱,局部感染灶的炎症表现可能不明显,需要医生更加仔细地排查。
当发现胳膊有瘀血且怀疑败血症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查看白细胞、血小板等情况)、血培养(查找病原菌)、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