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是血液有细菌短暂存在、从局部感染灶侵入血流、症状轻、血培养细菌少等,治疗主要是治局部感染灶等;败血症是病原菌在血流大量繁殖、全身感染重、血培养细菌多等,需早期足量足疗程用抗生素等,儿童、老年人、孕妇发生时各有特点。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综合征。病原体不仅侵入血流,还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进而播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菌血症: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短暂的发热、寒战等,一般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若能及时控制局部感染,病情较易得到缓解。例如一些轻度皮肤感染后出现的短暂菌血症,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加重情况。
败血症:临床表现更为严重,常出现持续高热、寒战,可伴有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神志改变等,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如严重的肺部感染未得到控制发展为败血症时,患者除高热外,可能迅速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感染性休克表现,以及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多器官功能受累表现。
实验室检查
菌血症:血液细菌培养可呈阳性,但一般细菌数量相对较少,病情变化相对较局限。在血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或正常,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等可有轻度升高。
败血症:血液细菌培养多呈阳性,且细菌数量较多,炎症指标如CRP、降钙素原(PCT)等显著升高,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或降低(提示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相关指标的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肌酐升高等。
治疗原则
菌血症:主要是积极治疗局部感染病灶,如清创伤口等,同时根据病情可能需要短期使用抗生素,一般疗程相对较短,预后相对较好。
败血症:需要早期、足量、足疗程使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积极处理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与患者基础状况、感染病原菌种类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例如婴儿发生菌血症时,可能很快进展为败血症,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进行血液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并尽早使用合适抗生素。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时,病情往往较为隐匿且容易加重。其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抗生素的使用,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支持治疗。
孕妇:孕妇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抗生素时要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