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乙肝和丙肝可母婴传播,需采取措施阻断)、性传播(异性及同性性行为传播,无防护措施易传播)、日常密切接触传播(长期共同生活接触含病毒体液可能感染,需避免共用相关物品,集体生活环境中风险可能增加)。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如果输入了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有可能感染肝炎。例如,在过去医疗条件不完善时,曾有因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而引发乙肝感染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输入污染血液感染肝炎的风险同样存在,且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可能更易慢性化。有输血病史且怀疑可能接触肝炎病毒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2.母婴传播:乙肝和丙型肝炎可通过母婴传播。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可能会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而被感染;丙肝也可在母婴间传播,虽然传播几率相对乙肝低,但也不容忽视。对于孕妇来说,如果本身是肝炎患者,尤其是乙肝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阻断母婴传播,如乙肝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治疗等。
二、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生育的婴儿,若不进行阻断,约有40%-60%会感染乙肝病毒;丙肝母婴传播几率约在5%-10%左右。对于婴儿而言,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
三、性传播
1.异性及同性性行为传播:乙肝和丙肝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防护措施的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中,病毒可通过性器官的黏膜接触而传播。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同性性行为的人群,感染肝炎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面临性传播的风险,年轻人由于性活动相对活跃,更应注意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降低感染肝炎的几率。
2.具体传播机制:在性行为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可能使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等)进入对方体内,从而导致感染。例如,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接触时就有可能传播病毒。
四、日常密切接触传播
1.生活密切接触:在一些情况下,如与肝炎患者长期共同生活,接触到患者的唾液、尿液、汗液等有可能造成感染,但一般这种情况感染几率较低,通常需要有皮肤黏膜破损等情况才容易发生。比如,与乙肝患者长期共用餐具,如果自身口腔、胃肠道有破损,就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对于家庭成员中有肝炎患者的情况,要注意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都需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儿童,其皮肤相对娇嫩,更要留意。
2.特定场景下的传播: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宿舍、工厂宿舍等,如果有肝炎患者,其他人群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丙肝在家庭日常密切接触中传播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丙肝患者,也需要注意避免共用可能造成皮肤破损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