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发热类型有稽留热和弛张热等,儿童败血症发热特点不典型,成人相对典型但老年成人可能不典型,发热类型对败血症诊断有辅助意义,不能仅依热型确诊,需结合多方面综合诊断,还需与非感染性疾病鉴别。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在败血症中,当病原菌为某些特定类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等引起的败血症可能出现稽留热表现,这是因为病原体在体内持续释放致热物质,使得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维持相对恒定的高热状态。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时常见弛张热,这是由于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等不断进入血流,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波动较大。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败血症,常表现为弛张热,因为该菌产生的多种毒素可频繁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使得体温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不同人群败血症发热特点及相关考虑
儿童:儿童败血症时发热特点可能更不典型,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体温波动不明显,或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这是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病原体感染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或低热,同时伴有拒食、精神萎靡等非特异性症状,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他伴随表现来综合判断是否为败血症。对于儿童败血症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的特殊性,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格外谨慎,需全面评估病情,不能仅依据体温类型来单一判断,要结合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结果综合诊断。
成人:成人败血症时稽留热或弛张热的表现相对较为典型,但也会因个体差异、病原菌不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成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如青壮年强烈,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能体温升高幅度不如青壮年显著,或者热型不典型。在治疗成人败血症时,除了针对病原菌进行抗感染治疗外,还需考虑到成人不同基础疾病对发热及病情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的成人败血症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会影响感染的预后和体温的控制等情况。
败血症发热相关的诊断与鉴别意义
发热类型对于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但不能仅依靠热型来确诊败血症。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皮肤创伤、医疗器械使用史等可能导致感染的情况)、临床表现(除发热外是否有寒战、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培养发现病原菌等)来综合诊断。例如,当患者有明确的感染诱因,同时出现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且血培养检出致病菌,那么败血症的诊断基本可以确立。而如果仅依据热型,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漏诊,比如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发热热型,如风湿热等,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