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败血症是新生儿重症常见病症,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胎龄越小、体重越低风险越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因早产儿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炎症指标不典型且常被基础疾病掩盖;预防需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等,早期识别靠医护密切观察早产儿一般情况及家长配合,及时检查治疗改善预后。
总体发生率:早产儿败血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败血症的发生率可达到5%-10%左右,而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发生率更高,可能在10%以上。这是因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极度不完善,包括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功能,补体水平低,IgG、IgM含量不足等,导致其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明显弱于足月儿。
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差异: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越高。胎龄<28周的早产儿,其免疫系统更为不成熟,对感染的易感性显著增加。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由于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极度不成熟,更容易出现感染相关并发症,败血症的发生几率远高于较大体重的早产儿。
临床表现特点及易被忽视的原因
临床表现不典型:早产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这也是导致其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足月儿败血症通常有发热、拒奶、精神萎靡、黄疸加重等典型表现,但早产儿可能体温不升或波动,由于吸吮力弱可能表现为拒奶或吃奶量减少,精神状态改变可能不明显,黄疸可能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这些不典型的表现容易被家长和医护人员忽略,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与早产儿自身特点相关: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感染的反应能力差。例如,早产儿的炎症反应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可能不出现典型的升高变化,使得通过常规炎症指标判断感染的准确性降低。而且早产儿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这些基础疾病的表现可能掩盖败血症的症状,进一步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预防及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预防方面:对于早产儿,要加强护理,保持新生儿室的清洁卫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要严格洗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必须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胎膜早破、母亲产前感染等高危因素的孕妇所娩出的早产儿,要更加密切观察,加强感染监测。
早期识别方面: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早产儿出现体温异常、吃奶减少、呼吸不规则、皮肤出现花纹等情况,要高度警惕败血症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培养、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改善早产儿的预后。早产儿家长也需要了解败血症的相关表现,在发现早产儿有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早产儿败血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