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截肢会在身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心理与社会、后续健康风险等方面带来多方面影响,包括身体活动能力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心理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改变、残端易出现疼痛感染等问题以及对侧肢体风险增加等。
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发生改变,比如日常的穿衣、洗漱、如厕等活动都可能需要他人协助或重新适应使用辅助器具来完成。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一些需要精细操作的日常活动时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而男性患者可能在从事一些体力相关的生活事务时受到影响。有吸烟史的患者,截肢后由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在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整体的康复进程,进而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速度。
心理与社会方面
心理状态影响:截肢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研究表明,约30%-50%的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对于儿童患者,截肢对其心理的影响更为深远,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影响其未来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心理上的脆弱性,截肢后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干预。
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患者的社会角色会发生转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可能与截肢前不同。例如,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截肢后可能会让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同时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需要重新调整,这可能会引发家庭内部的一些矛盾。在社会交往方面,患者可能会因为身体的变化而减少社交活动,与朋友、同事的联系也可能变得疏远。对于女性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貌变化带来的影响,而男性患者可能更关注自身在家庭和社会中经济支撑角色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其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后续健康风险方面
残端相关问题:截肢后的残端可能会出现疼痛、感染等问题。残端疼痛较为常见,发生率可达20%-50%,其原因可能与神经瘤形成、残端瘢痕组织牵拉等有关。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本身血糖代谢异常,残端感染的风险也较高,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一旦残端发生感染,会进一步延缓康复进程。老年患者本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残端感染的控制难度可能更大,而年轻患者如果不注意残端的护理,也容易出现残端感染等问题。
对侧肢体风险增加:糖尿病足截肢后,对侧肢体发生病变的风险会增加。研究发现,截肢后1年内对侧肢体发生溃疡等病变的概率比未截肢的糖尿病患者高很多。这是因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往往与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多因素相关,一侧截肢后,对侧肢体的相同病理基础仍然存在,且患者的整体代谢等状况没有改变,所以对侧肢体面临的风险持续存在。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对侧肢体风险增加的情况更为明显,需要加强对侧肢体的监测和预防,包括控制血糖、定期检查下肢血管和神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