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跟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情况,采用石膏固定和康复训练;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及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术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且康复治疗贯穿始终,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和方法。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的左侧跟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一些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时。
2.具体措施
石膏固定:使用石膏将患侧足部固定,保持跟骨的正常解剖位置,限制足部的活动,一般固定时间为6-8周,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肿胀情况以及石膏的松紧度。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小腿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在拆除石膏后,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康复训练,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的骨折:当跟骨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到跟距关节面的平整时,如SandersⅡ型、Ⅲ型、Ⅳ型跟骨骨折,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青壮年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多考虑手术治疗来恢复跟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果骨折累及跟距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也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例如可以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暴露跟骨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后需要进行伤口的护理,预防感染,同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康复训练,一般术后2-3天可开始进行足趾的活动,术后2-3周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开始进行踝关节的部分活动度训练。
三、康复治疗贯穿始终
1.早期康复: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期康复都很重要。在骨折后的1-2周内,主要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和足趾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对于手术患者,早期康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早的负重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2.中期康复:一般在骨折后的2-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主动和被动的踝关节屈伸、旋转等练习,同时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训练,使用拐杖等辅助器械,逐渐增加患侧足部的负重重量。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期,一般在骨折后3个月左右,此时需要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如进行提踵训练等,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力量和稳定性,同时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提高患足的平衡能力,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站立等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法。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要适当降低,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对于青壮年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