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母亲垂直传播有关,常见GBS、大肠埃希菌等;晚发型与环境接触感染有关,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等,早产儿因免疫等因素更易受机会致病菌感染,足月儿产程延长等会影响病原菌感染,护理要清洁脐部、严格洗手,预防要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通常在出生后7天内发病,其病原菌主要与母亲垂直传播有关。常见的病原菌包括B族链球菌(GBS),GBS是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研究显示,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中,GBS感染占比较高。此外,大肠埃希菌也是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该菌可通过母亲产道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
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
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在出生7天后发病,其病原菌多与环境中接触感染有关。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病原菌,由于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环境中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容易侵入新生儿体内引发感染。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之一,医院环境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医护人员操作等途径感染新生儿。同时,克雷伯菌属等也可引起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若接触到被克雷伯菌属污染的物品等,就可能发生感染。
三、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早产儿: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更不完善,皮肤黏膜更脆弱,其发生败血症的病原菌除了与足月儿有一定共性外,还更容易受到机会致病菌的感染。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相对常见,这是因为早产儿住院时间往往较长,接触医疗设备等机会多,铜绿假单胞菌容易在医院环境中传播并感染早产儿。
足月儿:足月儿的病原菌分布如上述早发型和晚发型有一定规律,但也受到出生时产程等因素影响。若产程延长,母亲产道内的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等更容易在分娩过程中感染足月儿。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相关的护理及预防要点
护理方面:对于新生儿,要保持其皮肤黏膜清洁,特别是脐部护理至关重要。脐部是新生儿容易感染的部位,要避免脐部接触水和污染物,若发现脐部有红肿、渗液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因为这可能是病原菌侵入的途径。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医护人员和家属都要严格洗手,防止将病原菌传播给新生儿。
预防方面: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要加强对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尤其是对于有GBS携带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可在分娩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生素等,减少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感染GBS等病原菌的风险。对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要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医院环境中病原菌的传播,如定期对新生儿居住的病房进行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等。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导致新生儿菌群失调,增加感染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