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性骨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碱性磷酸酶多数患者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血钙血磷大多正常,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可反映骨破坏程度;影像学检查里X线是重要方法,骨扫描更敏感,CT能显示细微结构改变,MRI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但有创,儿童骨活检需谨慎。
血钙、血磷:大多数患者血钙、血磷水平正常,当疾病处于严重阶段时,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血钙、血磷异常,但一般变化不大,这有助于与其他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相鉴别。
尿羟脯氨酸:尿羟脯氨酸是骨吸收的标志物,变形性骨炎患者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可反映骨组织的破坏程度,疾病活动期尿羟脯氨酸水平明显升高,通过检测尿羟脯氨酸可以辅助诊断变形性骨炎并评估病情活动情况。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尿羟脯氨酸正常参考值有差异,一般成年男性尿羟脯氨酸正常范围在13.2~41.2μmol/24h,成年女性在9.1~32.4μmol/24h。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变形性骨炎的重要方法。早期病变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随后可见骨皮质增厚、髓腔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骨小梁增粗、排列紊乱,呈“毛玻璃”样改变,晚期可出现骨骼变形,如颅骨增厚、长骨弯曲等。不同部位的骨骼X线表现各有特点,例如颅骨受累时可见颅骨板障增厚,内外板模糊不清;长骨受累时可见骨干膨胀、弯曲等。
骨扫描(核素骨显像):对于早期病变的检测比X线更敏感。表现为病变部位放射性浓聚,可发现全身多部位的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变的范围,尤其适用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变形性骨炎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骨扫描的正常表现有所不同,但主要通过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改变,对于X线表现不典型的病变,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例如能更清楚地显示颅骨病变处骨组织的异常增生情况等。不同年龄人群CT检查的正常解剖结构有所差异,但可通过与正常结构对比来判断是否存在变形性骨炎的病变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病变,对于判断病变的活动性有一定价值。在病变早期,MRI可显示骨髓水肿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活动程度。不同年龄人群MRI检查的正常骨髓信号等表现不同,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信号改变来辅助诊断变形性骨炎。
组织病理学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骨活检,取病变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表现为骨小梁增粗、排列紊乱,骨细胞增多,可见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跃,骨吸收与骨形成同时存在等特征性改变,这是诊断变形性骨炎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进行。对于儿童患者,骨活检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活检可能会对骨骼生长等产生一定影响,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并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