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骨髓炎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达骨组织引起,病原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机体因素中儿童易患且成人有基础病等情况时易发病,感染灶如皮肤疖肿等可播散至骨组织引发,医源性操作也可能导致。
一、病原体方面
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原菌的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组织。例如,当人体皮肤有破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容易侵入体内,进入血液循环,若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就可能随着血流到达骨组织,在适宜的骨组织环境中定植繁殖。
细菌毒力因素:细菌的毒力强弱影响着是否引发血源性骨髓炎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毒力强的细菌更容易在骨组织中生长繁殖,引发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比如某些毒力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破坏骨组织细胞,导致炎症迅速扩散。
二、机体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尤其是3-15岁的儿童更容易患血源性骨髓炎。这是因为儿童的骨骺板是细菌易于停留的部位,且儿童的骨组织血供丰富,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定植。另外,儿童的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较弱。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出现皮肤微小损伤,细菌容易侵入,而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难以有效清除侵入的细菌,从而增加了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成人:成人血源性骨髓炎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发生。成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使得细菌容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引发感染。此外,成人的骨组织血供相对儿童有所不同,但如果有感染病灶播散至骨组织,也可能发病。
机体免疫力: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身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细菌容易在体内扩散,包括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引起感染。
局部骨组织因素:局部骨组织的血供情况、骨的解剖结构等也与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有关。例如,长骨干骺端的血管呈袢状,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停留繁殖。如果局部骨组织有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影响骨组织对细菌的防御能力,增加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病几率。
三、感染病灶播散因素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疖、痈等)、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灶中的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当细菌随血流到达骨组织时,若骨组织的防御能力不足以清除细菌,就会引发血源性骨髓炎。例如,皮肤疖肿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液运输到骨组织,在骨组织内生长繁殖,导致骨髓炎的发生。
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如骨科手术、穿刺等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细菌可能通过操作部位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骨组织引起感染。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