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形成受多因素影响,口腔卫生状况方面日常清洁不足及口腔环境因素会影响,饮食因素中高糖和黏性食物易促其形成,个体生理因素里唾液成分差异和牙齿结构特点也与之相关。
一、口腔卫生状况
日常清洁不足:如果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比如每天刷牙次数不够(少于2次)、刷牙方法不正确(如横刷法等),就会导致食物残渣、菌斑等在口腔内残留。以菌斑为例,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细菌、唾液蛋白等组成,若不能及时清除,就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结石。儿童由于可能刷牙不熟练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口腔清洁不足的情况,若不及时纠正,随着年龄增长,牙结石形成风险增加;对于老年人,牙齿可能存在磨损、松动等情况,也会影响清洁效果,增加牙结石形成几率。
口腔环境因素:口腔内的pH值、唾液流量等因素也与牙结石形成相关。正常唾液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和清洁功能,若唾液分泌量减少(如某些疾病状态、服用某些药物等情况),唾液的清洁、冲刷作用减弱,菌斑等更容易在牙齿表面附着并钙化形成牙结石。例如,一些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其牙结石形成的概率往往高于正常人。
二、饮食因素
高糖食物摄入:过多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甜饮料等,会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丰富的糖分来源,细菌利用糖分发酵产酸,酸性环境会破坏牙齿的矿化组织,同时促进菌斑的形成,进而有利于牙结石的形成。儿童若频繁摄入高糖零食,如在两餐之间大量食用糖果等,会显著增加牙结石形成风险;成年人长期高糖饮食,也会因口腔内环境改变而增加牙结石形成可能性。
黏性食物影响:黏性较强的食物,如麦芽糖、年糕等,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不易被清除,会为菌斑的附着提供良好的基质,使得菌斑更容易在牙齿上停留并钙化形成牙结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长期食用黏性食物都会增加牙结石形成的几率,儿童可能因为好奇尝试较多黏性食物,成年人可能因饮食习惯等因素摄入较多黏性食物。
三、个体生理因素
唾液成分差异:不同个体的唾液成分存在差异,比如唾液中的矿物质含量、酶的活性等。如果唾液中钙、磷等矿物质含量相对较高,且菌斑等物质容易与之结合,就更易形成牙结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唾液的质和量都会发生变化,唾液中的矿物质代谢等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得牙结石形成的可能性增加;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唾液成分,从而影响牙结石的形成,孕期女性由于激素波动,口腔环境改变,牙结石形成风险可能升高。
牙齿结构特点:牙齿的形态、排列等结构特点也与牙结石形成有关。如果牙齿存在排列不整齐(如拥挤、错位等)、牙面存在凹陷、裂缝等情况,就会为菌斑的附着提供更多隐蔽的场所,使得菌斑更难被清除,进而容易形成牙结石。儿童在牙齿发育阶段,如果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会增加日后牙结石形成的风险;成年人牙齿如果因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面不平整,也会增加牙结石形成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