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的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以减少应力刺激;物理治疗如急性期冷敷、慢性期热敷、按摩、超声波治疗;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外用药物;康复训练分早期和后期逐步进行;病因治疗针对运动性或感染性分别调整运动或抗感染。
一、休息与制动
1.原因及作用:骨膜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引起疼痛和炎症加重的活动。对于儿童患者,因其活泼好动,更需强调休息以减少病变部位的应力刺激,有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休息制动能让受损的骨膜组织有时间修复。
2.具体措施: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限制相应部位的活动,如下肢骨膜炎患者需减少行走、跑步等活动。
二、物理治疗
1.冷敷与热敷:
急性期:在骨膜炎急性发作期(一般指受伤后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冻伤皮肤,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
慢性期:在骨膜炎慢性阶段,可改用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减轻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2.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按摩,可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加重骨膜损伤。对于儿童患者,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康复治疗师操作。
3.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温热效应等,促进骨膜炎症的消退和组织修复。其治疗参数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儿童患者治疗时能量要适中。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骨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且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局部外用药物:例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可在病变部位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减轻疼痛和炎症,儿童使用时要注意避免涂抹在破损皮肤处。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在骨膜炎症有所控制后,可进行适当的早期康复训练,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加重骨膜损伤。儿童患者的康复训练要在家长和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训练强度逐渐增加。
2.后期康复训练:随着病情好转,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力量训练等,恢复病变部位的功能。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后期可进行步态训练等,儿童患者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和病情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五、病因治疗
1.针对运动性骨膜炎:如果是运动引起的骨膜炎,要调整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比如跑步者要注意正确的跑步姿势、逐渐增加运动量等。儿童运动性骨膜炎更要关注其运动项目的合理性和运动量的把控,避免过度运动。
2.针对感染性骨膜炎:如果是感染导致的骨膜炎,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要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儿童感染性骨膜炎要及时就医,根据感染情况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