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需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包括症状、外伤史等)、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等及下肢相关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不同人群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综合这些手段确定是否患病。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是否有腰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发作时间等;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或足背等部位放射的情况;是否有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情况;还会了解患者的外伤史、职业特点(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既往腰部疾病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可能因腰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而更容易发病。
二、体格检查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侧下肢,正常时可抬高70°-90°无疼痛,若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则是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疼痛缓解后,再背屈踝关节,若再次出现疼痛,也为阳性,这提示神经根受压。
2.下肢感觉、肌力和反射检查:检查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如痛觉、触觉等)是否减退或异常;检查下肢肌肉的肌力,看是否有减弱情况;还会检查膝反射、跟腱反射等,观察反射是否正常或减弱,因为神经根受压可能会影响相应的反射。不同年龄的人群,其下肢的感觉、肌力和反射情况有一定的生理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因神经退变等原因,反射可能相对减弱。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拍摄腰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目的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改变(如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是否变窄(椎间隙变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表现之一)、椎体是否有骨质增生等情况,但X线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不过可以排除一些其他类似疾病,如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
2.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的情况,还可以观察到骨性椎管的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等,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判断有帮助。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全面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突出、突出的程度以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还能显示脊髓、马尾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对于早期、轻微的椎间盘突出也能很好地显示,不过价格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的腰椎MRI表现可能因退变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的椎间盘突出可能更具弹性,表现与老年人有所差异。
通过以上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诊断时更要谨慎,需充分结合病史和详细的检查;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出现腰部症状时,检查时要考虑到特殊生理状态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