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发病与病毒感染(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病毒具嗜肝性致肝细胞病变)、宿主自身(免疫状态包括免疫耐受期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情况,还有遗传因素影响)、生活方式(营养状况不佳降低抵抗力,饮酒加重肝脏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等因素相关。
一、病毒感染因素
1.病毒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或在产后通过母婴间的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例如,母亲为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较高。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胃镜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地区或场所,因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等情况易引发乙肝病毒传播。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器官黏膜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感染。在性活跃人群中,若一方感染乙肝病毒,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时,另一方感染风险增加。
2.病毒本身特性
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它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病毒的基因整合到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可导致肝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长期的病毒感染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二、宿主自身因素
1.免疫状态
免疫耐受期: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时,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此时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反应较弱,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但肝脏炎症较轻。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可能逐渐打破免疫耐受,进入免疫清除期,机体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其自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不易清除病毒,易转为慢性感染状态。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2.遗传因素:虽然乙肝不是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进展。例如,特定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强度等相关,从而影响乙肝的发病及病情发展。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状况: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下降,增加乙肝发病的风险。例如,长期素食且其他营养摄入不均衡的人群,可能因免疫功能受影响而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2.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乙肝病毒感染者若同时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加速乙肝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进展的进程。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饮酒,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显著高于不饮酒的乙肝病毒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