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可致骨炎)、创伤因素(急性创伤致骨完整性破坏、慢性创伤如应力性损伤可引发)、代谢因素(骨质疏松相关及肾性骨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致)、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组织)、放射性因素(放疗后骨炎)。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骨骼引发骨炎。如乙肝病毒相关的骨炎,可能与病毒直接侵犯骨组织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在骨组织引起免疫反应有关。不过相对细菌感染而言,病毒感染导致骨炎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不容忽视。
真菌感染:罕见情况下,真菌感染可引起骨炎。例如曲霉菌等真菌侵入骨骼,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真菌在骨组织中生长繁殖,引发炎症过程。免疫抑制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相关的骨炎。
创伤因素
急性创伤:严重的骨折、关节脱位等急性创伤后,骨组织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局部血运受到影响,容易引发骨炎。例如,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更容易进入骨组织,增加了感染性骨炎的发生风险。骨折部位的血肿形成,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就可能发展为骨炎。
慢性创伤:长期反复的轻度创伤,如运动员长期的应力性损伤,也可能导致骨炎。以跟骨应力性骨炎为例,运动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奔跑等运动,跟骨反复受到应力刺激,骨组织发生微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进而引发骨炎。这种情况在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跑运动员等。
代谢因素
骨质疏松相关骨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骨的强度下降,更容易发生微小骨折等损伤,局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导致骨炎。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升高,骨质疏松相关骨炎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进展加快,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的骨炎问题。
其他代谢性疾病:如肾性骨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活化障碍等,可导致骨组织代谢异常,引发骨炎。患者体内钙磷失衡,影响骨的正常代谢和修复,长期的代谢紊乱最终可导致骨炎的发生。这类患者往往有长期的肾脏病史,需要长期关注骨代谢情况。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组织: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虽然主要累及关节,但也可能影响骨组织,导致骨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免疫系统攻击关节及周围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骨的破坏和炎症性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往往有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的背景,骨组织受累是其全身免疫损伤的一部分。
放射性因素
放疗后骨炎:接受过骨组织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区域可能出现骨炎。放疗会损伤骨组织的细胞,影响骨的血运和代谢,导致骨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炎症反应。放疗后的骨炎在肿瘤患者接受骨放疗后较为常见,患者在放疗后需要密切监测骨组织的情况,注意保护放疗区域的骨组织,避免进一步的创伤等加重骨炎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