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症状具阶段性,分发热期(急起发热、三痛、三红征等)、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时血压下降等)、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少尿或无尿等)、多尿期(病后9-14日出现,有移行期等且易脱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期(多尿期后3-4周进入,少数留后遗症)。
发热期:
发热:多为急起,体温可在1~2日内升至39~40℃,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一般持续3~7日。部分患者体温骤降时可伴虚脱表现。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病史方面若曾接触过鼠类或其排泄物等,需高度警惕。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这是由于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伤所致。头痛一般为全头部胀痛;腰痛主要为肾区疼痛,可能与肾脏充血、肿胀有关;眼眶痛是因眼周组织水肿等引起。同时,患者还可有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生活方式方面若经常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环境,感染风险增加。
毛细血管损伤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充血表现为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征),似酒醉貌;出血可从眼结膜出血、软腭出血点开始,重者皮肤出现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如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渗出水肿征表现为球结膜水肿,这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
低血压休克期:
一般发生在发热4~6日,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轻者可无明显休克表现,重者可出现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不清等。不同年龄人群对休克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休克相关的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如尿量减少等;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不同,休克时的表现可能因基础情况有差异。
少尿期:
常继低血压休克期之后出现,多发生于病后5~8日。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还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压增大、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
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后9~14日,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移行期尿量虽增多,但血尿素氮和肌酐等反而上升;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氮质血症逐步下降。此期若尿量过多而补充不足,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心悸等表现。
恢复期:
多尿期后,一般在病后3~4周进入恢复期,尿量逐步恢复至2000ml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体力逐渐恢复。但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不同人群恢复时间和恢复情况有所差异,年龄较大者恢复相对较慢,有基础病史者可能恢复过程中需更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