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败血症是早产新生儿因病原体侵入血液致全身性感染,其引发原因包括早产相关因素(免疫系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病原体感染途径(宫内、产时、产后感染)及其他因素(医护操作、住院环境因素),需关注早产新生儿健康、加强护理及孕妇预防孕期感染来降低风险。
一、早产相关因素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较弱。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降低,杀菌能力不足;血清免疫球蛋白(如IgG)水平较低,尤其是早产儿胎龄越小,IgG水平越低,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更差。例如,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其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
早产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不健全,如皮肤角质层薄、胃酸分泌少、肠黏膜通透性高,这些都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早产儿的皮肤很容易破损,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同时,早产儿的胃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肠道内的细菌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二、病原体感染途径
宫内感染:母亲在孕期存在感染,如孕妇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例如,孕妇若发生李斯特菌感染,李斯特菌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就受到感染,出生后发展为败血症。
产时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较长,阴道内的病原体可上行感染胎儿。比如,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胎儿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等可通过产道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败血症。
产后感染:这是早产败血症较为常见的感染途径。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皮肤、黏膜(如脐部、呼吸道、消化道等)。例如,脐部是产后容易感染的部位,若早产儿的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可从脐部侵入血液;早产儿的呼吸道防御功能差,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进而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此外,消化道感染也较为常见,如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肠道内的细菌可经肠黏膜进入血液。
三、其他因素
医护操作因素:在对早产新生儿进行医疗操作时,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脐血管穿刺等,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也可能将病原体带入新生儿体内引发感染。例如,中心静脉置管时,若导管表面被细菌污染,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发生。
住院环境因素:早产新生儿通常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接受治疗和护理,若NICU的环境卫生条件不佳,空气中存在较多的病原体,或者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达标,都可能增加早产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风险。比如,NICU中空气消毒不彻底,存在大量的条件致病菌,早产儿吸入后可能引发感染。
对于早产新生儿,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加强护理,如严格进行脐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住院环境的消毒等,以降低早产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孕妇,要积极预防孕期感染,减少早产的发生,从而降低早产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