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等情况,要根据不同人群注意相关事项;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及累及距下关节面等情况,不同人群手术需考虑自身状况;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不同训练重点,不同人群康复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一、保守治疗
跟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等情况。对于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可采用石膏托或管型石膏固定患足于功能位,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足趾血运、感觉等。老年人跟骨骨折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定期复查,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要预防长期固定导致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儿童跟骨骨折保守治疗需根据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后要密切关注骨折对位对线及儿童足部的生长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移位明显的跟骨骨折,如SandersⅡ型、Ⅲ型、Ⅳ型跟骨骨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因为这些骨折移位会导致跟骨的解剖结构破坏,影响足部的负重功能和外观,不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长期的疼痛、行走困难等问题。
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手术可以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2.手术方法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移位的跟骨骨折块复位,并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例如,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复杂的跟骨骨折可能需要多种入路联合。老年人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要考虑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儿童跟骨骨折手术要谨慎,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手术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一般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影响小的手术方式,且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是促进骨折愈合和消除肿胀。可以进行足趾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早期也可以进行足趾的活动。老年人和儿童在早期康复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活动强度,老年人活动要缓慢,儿童要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适度活动,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此时骨折有一定程度的愈合,可以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主动或被动活动。对于成年人跟骨骨折中期康复要注重逐步增加活动量,而老年人和儿童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更加谨慎地进行活动度训练,避免因活动不当影响康复。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主要是恢复足部的力量和负重功能。可以进行步行训练,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老年人和儿童在后期康复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老年人要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儿童要确保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负重训练,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和足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