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葡萄糖耐量异常,需控制空腹血糖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高龄孕妇、有家族史孕妇需特殊考虑,应保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以保障母婴健康。
一、妊娠糖尿病的定义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异常。
二、血糖控制标准
(一)空腹血糖控制标准
孕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这是因为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过高的空腹血糖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如可能导致胎儿过大等不良后果,而过低的空腹血糖则可能引起孕妇低血糖,影响孕妇健康及胎儿营养供应。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孕妇,需更严格监控空腹血糖,因为既往病史可能增加血糖控制不佳对母婴不良影响的风险。
(二)餐后血糖控制标准
1.餐后1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餐后1小时是血糖快速上升的阶段,过高的血糖会对血管等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胎儿发育。
2.餐后2小时血糖:需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了机体对进食后葡萄糖的代谢能力,过高的餐后2小时血糖会增加胎儿发生高胰岛素血症等风险,影响胎儿代谢编程,对胎儿长期健康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高龄孕妇
高龄孕妇(年龄≥35岁)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血糖调节能力可能更差,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在制定血糖控制目标时,可能需要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适当调整,更密切地监测血糖,因为高龄孕妇发生胎儿畸形、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严格控制血糖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二)有妊娠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
这类孕妇本身具有较高的妊娠糖尿病发病风险,在孕期应更早开始监测血糖,并且将血糖控制标准执行得更为严格。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使她们的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更为明显,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减少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三)生活方式方面
孕妇在孕期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控制。但运动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运动时间和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这对于不同情况的孕妇(如肥胖孕妇、正常体重孕妇等)都很重要,肥胖孕妇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更为关键。
四、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孕妇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频繁的血糖监测,能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甚至可能的药物治疗(如必要时使用胰岛素等),以确保血糖始终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保障母婴健康。例如,若发现血糖经常高于控制标准,需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防止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