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的常见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良、感染、骨折端不稳定、软组织嵌入;全身因素有年龄、营养不良、吸烟、某些疾病影响。
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良:不同部位的骨折,其血液供应情况各异。例如,股骨颈骨折时,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若骨折损伤了这些血管,就会严重影响股骨头的血运,导致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增加。这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退化,血供本身就相对较差,再加上骨折的创伤,更容易出现血液供应障碍。
感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引发感染。感染会破坏骨折端的局部环境,导致炎性反应持续存在,影响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例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很可能发展为骨髓炎,进而造成骨不连。感染对于儿童患者来说,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控制难度可能更大,发生骨不连的风险也更高。
骨折端的不稳定:骨折后如果固定不牢固,骨折端存在微动,会干扰骨痂的形成和骨组织的修复。比如,采用不合适的外固定方式,或者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都会导致骨折端不稳定。对于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如运动员,骨折端的不稳定会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进程,更容易出现骨不连。
软组织嵌入:骨折时,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等嵌入骨折端之间,会阻碍骨折的愈合。这种情况在一些复杂骨折中较为常见,例如肱骨髁上骨折时,可能会有肌肉组织嵌入骨折间隙。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软组织相对较嫩,在骨折发生时更易出现软组织嵌入的情况。
全身因素
年龄: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通常比成人强,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的骨折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时,儿童也可能出现骨不连。而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如骨代谢减缓、血管老化等,骨折愈合速度较慢,发生骨不连的几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较为常见,这会影响骨的质量和强度,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营养不良:缺乏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D等)、矿物质(如钙、磷等)等营养物质会影响骨的形成和修复。维生素C是参与胶原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胶原合成障碍;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的矿化。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往往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骨不连。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的愈合。吸烟者发生骨不连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在骨折后都需要积极戒烟,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某些疾病: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等疾病会影响骨的代谢和修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且高血糖环境不利于骨细胞的生长和修复;骨质疏松症患者本身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骨折后愈合能力减弱;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等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骨的代谢,增加骨不连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