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治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影响。病情轻、治疗及时者易愈,重且延误治疗则难愈。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家长要密切观察,医护要遵无菌操作精心护理,新生儿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以增强抵抗力。
一、影响治愈的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
若新生儿败血症发现较早,感染局限,没有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治愈的可能性较大。例如,一些早期仅表现为轻度发热、反应稍差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可以恢复健康。
当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较重,出现了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治疗难度会增加,治愈的概率相对降低,但也并非没有治愈的可能,只是需要更积极且综合的治疗措施。
2.治疗是否及时
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应尽早开始治疗。如果能在感染早期就明确诊断,并立即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多数患儿能够治愈。比如在出生后数天内就被确诊并开始规范抗感染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恢复情况通常较好。
若延误了治疗时机,感染进一步扩散,会大大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影响治愈的效果。
二、治疗方法
1.抗感染治疗
一旦临床怀疑败血症,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多选用氨苄西林等广谱抗生素;对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可能会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2.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保证氧供,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合适的氧疗,如吸氧等。维持循环功能,保证充足的组织灌注,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根据患儿的出入量、电解质情况等调整液体和电解质的补充。
营养支持: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可通过静脉营养途径补充营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预后及温馨提示
1.预后情况
大部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可以完全治愈,预后良好,不影响后续的生长发育。但仍有少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等。
2.温馨提示
对于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体温异常(如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吃奶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败血症。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给患儿用药和进行各项治疗操作。
对于医护人员:在护理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要精心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口腔、脐部等部位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新生儿自身: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同时,要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