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及高危人群需警惕)、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穿刺液检查等)、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各有特点);治疗有抗生素治疗(依培养选敏感药、足疗程)、手术治疗(钻孔引流、病灶清除、截肢等及各适用情况);康复与护理包含康复锻炼(依病情适度,儿童需专业指导)和护理要点(伤口护理、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预防要避免外伤、积极治基础病、注意个人卫生。
一、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局部有红肿、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局部症状相对不典型,但全身感染症状更明显;成人则局部症状相对突出。对于有外伤史或手术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上述表现需高度警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局部穿刺液涂片及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等改变;CT检查对早期骨髓炎诊断价值较高,能发现骨皮质破坏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炎症改变。
二、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及穿刺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一般抗生素使用需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具体疗程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定。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适用于早期骨髓炎,通过手术钻孔或开窗,引流脓液,减轻骨髓腔压力,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骨骺等重要结构。
病灶清除术:适用于有死骨、无效腔等情况的患者,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等,消灭无效腔,促进病变愈合。但手术需谨慎评估,尤其对于儿童,要考虑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截肢术:适用于病情严重,经多种治疗无效,且患肢功能丧失严重、有严重感染危及生命等情况,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需严格掌握指征。
三、化脓性骨髓炎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等非负重锻炼,后期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负重锻炼等,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病情。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需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制定合适的锻炼方案。
护理要点:保持局部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局部病情变化,如体温、局部红肿热痛等情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护理时需更加轻柔,注意皮肤护理。
四、化脓性骨髓炎的预防
避免外伤: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骨折、开放性伤口等情况,尤其是儿童,要加强看护,减少外伤发生几率。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等情况易导致感染发生,增加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有皮肤破损时要及时处理,防止细菌侵入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