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分为根性和干性,根性坐骨神经痛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前者好发于20-50岁男性,有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症状,与腰部外伤及慢性劳损病史相关;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与既往腰椎外伤、手术史相关;干性坐骨神经痛包括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和坐骨神经炎,前者多见于中青年长期不良姿势者,有出口处疼痛等症状,与臀部外伤或炎症病史相关;后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感染病史者易患,起病急,有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与近期感染病史相关。
一、根性坐骨神经痛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1.年龄与性别因素:好发于20-5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体力活动、腰椎退变等因素相关,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腰部剧烈活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坐骨神经。
2.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或足背放射,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3.病史影响: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既往腰部曾受急性扭伤未规范治疗,或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腰椎慢性损伤,会加速腰椎间盘退变进程,增加突出风险。
(二)腰椎管狭窄症
1.年龄与生活方式: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弯腰工作、重体力劳动或腰部过度活动的人群易患。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腰椎管狭窄,压迫坐骨神经及其神经根。
2.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同时可伴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可因腰椎前屈而缓解,后伸时加重。
3.病史影响:既往有腰椎外伤、腰椎手术史等人群,腰椎结构改变更易引发椎管狭窄,影响坐骨神经正常走行。
二、干性坐骨神经痛
(一)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
1.生活方式与年龄:长期久坐、久站、腰部姿势不良的人群易发病,多见于中青年,由于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处受到卡压,如周围组织炎症、瘢痕形成等导致出口狭窄,压迫坐骨神经。
2.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出口处疼痛,可向下肢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臀部可出现压痛,下肢活动时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
3.病史影响:有臀部外伤史或局部炎症病史的人群,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周围组织更易发生病理改变,增加发病几率。
(二)坐骨神经炎
1.年龄与感染病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感染病史者更易发生,如流感、中耳炎、鼻窦炎等感染性疾病后,病原体可沿血液循环侵犯坐骨神经,引发炎症反应。
2.症状表现:起病较急,多为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剧,可伴有下肢麻木、感觉异常,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有明显压痛。
3.病史影响:近期有感染病史的人群,机体免疫状态及炎症反应可能影响坐骨神经,导致神经炎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