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临床表现,牙龈炎症表现为红肿易出血等;牙周袋形成分真假性,袋内有积聚物加重炎症;牙槽骨吸收致骨高度等改变、牙齿支持减少;牙齿松动分程度影响咀嚼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相关情况。
牙周袋形成
随着牙周病的进展,会出现牙周袋形成。正常情况下,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牙周支持组织遭到破坏,牙龈沟加深超过3mm且附着丧失时,就形成了病理性牙周袋。牙周袋可分为真性牙周袋和假性牙周袋,假性牙周袋是由于牙龈肿胀或增生使牙龈沟加深,但结合上皮附着位置仍正常;真性牙周袋则是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附着丧失,牙周袋形成。研究表明,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中牙周袋形成的比例较高,牙周袋内会有炎性渗出物、食物残渣等积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而且牙周袋的存在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使得牙周组织持续受到破坏。在老年人中,由于长期的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以及牙槽骨吸收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较深的牙周袋;吸烟者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也会加速牙周袋的形成和发展。
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吸收也是牙周病重要的临床表现。牙槽骨是支持牙齿的重要结构,正常牙槽骨高度保持在一定水平。牙周病时,由于局部细菌及其毒素的刺激,牙槽骨会发生吸收,导致牙槽骨高度降低、骨密度改变等。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可通过X线片等检查来评估,常见的牙槽骨吸收类型有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等。水平型吸收是牙槽骨从嵴顶向根方呈水平方向吸收,使牙槽骨高度降低;垂直型吸收则是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多形成骨下袋。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中牙槽骨吸收的发生率很高,牙槽骨吸收会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牙齿逐渐松动,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能力,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可能会加快;青少年时期如果患有牙周病,由于牙槽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槽骨吸收可能会对牙齿的萌出和排列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牙齿松动
当牙周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牙齿松动。正常情况下,牙齿有一定的生理动度,但非常微小。而牙周病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纤维破坏等,使得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的动度会明显增大。牙齿松动可分为不同程度,轻度松动是牙齿动度在1mm以内,中度松动是动度在1-2mm之间,重度松动则是动度大于2mm且牙齿有明显的移位等情况。例如,重度牙周炎患者中牙齿松动的比例较高,牙齿松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导致进食困难,而且松动的牙齿还容易嵌塞食物,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对于孕妇来说,由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原本存在的牙周病加重,牙齿松动的风险增加,这是因为激素影响了牙周组织对细菌刺激的反应,此时需要孕妇更加注重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对于佩戴假牙的老年人,如果口腔内的天然牙存在牙周病导致松动,也会影响假牙的佩戴舒适度和稳定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