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外生骨疣可致听力下降(渐进性,骨疣增大致外耳道狭窄、声音传导受阻)、耳闷胀感(外耳道空间被占、气压平衡及通气传音受扰,持续存在)、耳鸣(外耳道结构改变影响内耳环境,声音多样,有持续或间歇,安静时明显)、耳部疼痛(继发感染或刺激皮肤,程度不一,继发感染时疼痛明显、持续,按压或牵拉耳廓可加重)。
发生机制:外耳道外生骨疣是外耳道骨壁的局限性骨质增生,当增生的骨疣逐渐增大时,会占据外耳道空间,影响声音传入中耳。骨疣较小的时候,可能对听力影响不明显,但随着骨疣增大,外耳道狭窄加重,声音传导受阻,从而导致听力下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可能与青少年外耳道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疣的生长有关。对于有长期游泳等耳部进水习惯的人群,外耳道外生骨疣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进而更容易出现听力下降症状。
表现特点:多为渐进性听力下降,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度的听力减退,不易被察觉,随着骨疣的增大,听力下降会逐渐明显,可能在与人交流时,感觉对方说话声音变小,或者听不清远处的声音等。
耳闷胀感
发生机制:外耳道空间被骨疣占据后,外耳道内的气压平衡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引起耳部的闷塞感。就像耳朵被堵住了一样,这是因为外耳道的正常通气和传音功能受到干扰。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外耳道外生骨疣存在,都可能出现耳闷胀感,但儿童由于外耳道相对较窄,骨疣对其影响可能更早更明显。有耳部外伤史或者有耳部慢性炎症刺激的人群,外耳道外生骨疣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耳闷胀感也会更易出现。
表现特点:患者会感觉耳朵内部有胀满感,好像有东西堵着,有时候这种耳闷胀感会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有一定变化,但总体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耳部舒适感。
耳鸣
发生机制:外耳道外生骨疣引起外耳道结构改变,导致内耳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引发耳鸣。其具体机制可能与骨疣对外耳道的机械性刺激,进而影响到中耳和内耳的正常生理环境有关。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耳鸣症状,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人群如果本身有耳部的退行性变化,外耳道外生骨疣引起耳鸣的可能性相对更高。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外耳道外生骨疣合并耳鸣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
表现特点:耳鸣的声音多样,可能是嗡嗡声、蝉鸣声等,可持续或间歇性出现。有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耳鸣更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夜间,耳鸣可能会干扰患者入睡,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耳部疼痛
发生机制:当外耳道外生骨疣继发感染时,或者骨疣刺激外耳道皮肤时,会引起耳部疼痛。如果骨疣表面的皮肤受到损伤,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对外耳道外生骨疣相关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外耳道外生骨疣发生感染引起疼痛的风险更高,而且感染可能更难控制。
表现特点: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如果是继发感染,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呈持续性,按压耳部或者牵拉耳廓时疼痛可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