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治好,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有关。病情轻、发现早、治疗及时预后好,反之差。治疗包括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护理要注意体温、皮肤黏膜、喂养、病情观察等。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
若新生儿败血症发现较早,感染局限,没有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情况,预后相对较好。例如,一些早期发现脐部轻度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若病情发现较晚,已经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则较差。比如,出现严重肺炎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可能因为呼吸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增加治疗难度,影响预后。
2.治疗及时性
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在病原菌未明确前,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能在早期及时用药,可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治愈率。例如,出生后24小时内怀疑败血症并及时开始治疗的新生儿,比延迟治疗的预后要好很多。
若治疗不及时,感染进一步扩散,会大大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影响新生儿的康复。
二、治疗方法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前,一般会根据经验选择针对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如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2.支持对症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根据需要调节环境温度,对于体温不升的新生儿可采用暖箱保暖等措施;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合适的循环功能,保证充足的组织灌注,对于出现休克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供应,可通过静脉营养或母乳喂养等方式提供营养,以维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机体抵抗力。
处理并发症:若出现DIC等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应的抗凝等治疗;若有黄疸,需要根据黄疸程度进行光疗或换血等治疗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1.体温管理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败血症时体温可能不稳定,要将新生儿置于合适温度的暖箱中,保持体温在36.5-37.5℃左右,避免体温过高或过低,过高的体温会增加新生儿的耗氧量,过低的体温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2.皮肤黏膜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脐部、口腔等部位的护理。脐部要保持干燥,按时消毒,防止脐部感染加重或复发;口腔要保持清洁,防止口腔感染扩散引起败血症加重。
3.喂养护理
对于能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对于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不足的新生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注意喂养的卫生和喂养方式,防止因喂养不当导致感染加重。
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率、体温等情况,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若新生儿精神萎靡、拒奶、呼吸急促等情况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