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锻炼;中期有膝关节屈伸(可借助CPM机或主动辅助)、直腿抬高锻炼;后期有负重训练(依愈合情况渐进)、平衡和步态训练,全程需定期复查,依个体情况循序渐进锻炼。
踝关节屈伸锻炼:患者平卧,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动作,尽量将脚尖向上勾起到最大程度,然后再将脚尖向下绷直,每个动作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踝关节的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活动较少的患者,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中期康复锻炼(术后2-6周)
膝关节屈伸锻炼: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锻炼,活动范围逐渐从0°-30°开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每周增加10°-15°,直到达到90°左右。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密切监护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造成损伤;对于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和恢复情况适当调整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活动范围和速度应更缓慢、轻柔。也可以进行主动辅助的膝关节屈伸锻炼,患者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借助双手或健侧肢体辅助患侧小腿进行屈伸运动。
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患肢慢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对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重要意义,年轻患者可更好地恢复下肢功能以回归正常生活和运动,老年患者能维持下肢的基本运动能力,减少跌倒风险等。
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上)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行走。一般在骨折后3个月左右,经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有骨痂生长时,可在拐杖或助行器的辅助下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对于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严格遵循医生根据X线检查结果制定的负重计划,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影响骨折愈合;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负重速度;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情况相对较差,负重训练更要循序渐进,密切关注自身感觉和骨折愈合状况。
平衡和步态训练:当患者能够部分或完全负重后,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练习单腿站立,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间和难度,从睁眼站立到闭眼站立。然后进行步态训练,练习正常的行走步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伐均匀。对于年轻且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的患者,通过平衡和步态训练能更好地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回归工作和运动;对于老年患者,平衡和步态训练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跌倒发生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整个康复锻炼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锻炼方案。同时,康复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不感到明显疼痛和疲劳为度,不同患者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骨折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