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存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者约70%-90%存活,晚发或有严重并发症者低至30%左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感染病原体类型、是否出现并发症;提高存活率需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
一、总体存活率情况
新生儿败血症的存活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体而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新生儿败血症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存活率相对较高,约在70%-90%左右。但如果病情发现较晚,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存活率则会明显降低,可能低至30%左右。
二、影响存活率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更高,且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感染的耐受能力更差,存活率相对足月儿更低。例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发生新生儿败血症后,存活率可能低于足月儿。
足月儿中,早期发病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相对更容易得到及时干预,存活率相对有一定保障;而晚期发病的足月儿,虽然病情相对可能没那么危急,但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判断预后。
(二)感染病原体类型
由一些毒力较弱的病原体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如部分条件致病菌感染,如果能早期发现并给予合适的抗感染治疗,存活率较高。例如,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下,预后相对较好。
而由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存活率相对较低。
(三)是否出现并发症
若新生儿败血症未及时控制,出现感染性休克,患儿会出现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等情况,严重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极大降低存活率。例如,感染性休克发生后,肾脏、肝脏等器官功能很快会受到损害,进一步加重病情。
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也是严重影响新生儿败血症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当多个器官如心脏、肺、脑等同时或相继出现功能衰竭时,患儿的生命体征难以维持,存活率会大幅下降。
三、提高存活率的措施
(一)早期诊断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对于有拒奶、体温不稳定、呼吸急促、皮肤黄疸加重等疑似新生儿败血症表现的患儿,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以便针对性地选择抗感染药物。
(二)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旦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应尽早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待药敏结果回报后再调整抗生素使用。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需要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三)支持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呼吸急促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儿,给予呼吸支持,如吸氧、使用呼吸机等。对于出现休克的患儿,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患儿的体温、血糖等在正常范围内,为患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