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败血症是由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引发的严重感染病,致病真菌多样,发病与免疫低下等因素相关,有发热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原学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真菌、支持及去除诱因,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需通过合理用抗生素等措施预防。
发病机制
真菌进入人体后,若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时,真菌容易在血液中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真菌细胞壁成分等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细胞因子释放异常,导致发热、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热型不规则。
感染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
器官受累表现:累及肺部时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
血液培养:是诊断真菌性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液中培养出真菌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且培养周期较长。
其他标本培养:如痰、尿、脑脊液等标本的培养,若培养出相同的真菌也有助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的真菌病灶;脑部CT或MRI检查可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
血清学检查:检测真菌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如念珠菌抗原检测等,对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治疗原则
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曲霉菌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等。
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对症支持,如出现休克时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时需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停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抗真菌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加强支持治疗。
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时治疗较为困难,需要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加强抗感染和支持治疗。
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防止菌群失调导致真菌过度生长。
增强免疫功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通过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必要时可使用免疫增强剂。
注意皮肤黏膜护理: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避免皮肤黏膜损伤,若有损伤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规范侵入性操作:进行导管置入、手术等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真菌侵入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