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引发与病原体入侵、人体免疫功能缺陷及其他诱发因素相关。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可通过多种途径入侵人体;人体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会增加发病风险;患有基础疾病及接受侵入性操作等也易诱发败血症,不同年龄段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因素影响下发病风险有差异。
真菌感染: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如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的人群,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在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侵入血液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过度生长并侵入血液。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在体内繁殖并引发免疫反应,当病毒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时就可能导致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病毒后更易发展为败血症;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衰退,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感染病毒后也较易引发败血症。
人体免疫功能缺陷
先天性免疫缺陷:一些人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补体缺陷、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等。补体系统在人体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补体缺陷会导致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下降,使得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体内繁殖并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先天性补体C3缺陷的患者,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易反复发生败血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多种因素可导致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如患有艾滋病,HIV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得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并引发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也容易发生败血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功能被抑制,病原体易乘虚而入引发败血症。不同年龄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面临的风险不同,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时,由于自身免疫功能本就衰退,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
其他诱发因素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影响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容易发生感染并进而发展为败血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泌尿系统等部位的细菌感染发生率升高,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引发败血症。老年人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整体状况和免疫功能,使得老年人发生败血症的风险增加。
侵入性操作:如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气管插管、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时,若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后护理不当,就为病原体侵入人体打开了通道,容易引发败血症。例如,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若局部护理不佳,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由于其皮肤、黏膜等更娇嫩,操作过程中及操作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