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软骨退变等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疼痛、僵硬、受限、畸形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物理治疗、减轻体重,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软骨保护剂,严重时可手术置换,要通过保持健康体重、避免创伤、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来预防。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多为隐匿性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刺痛等。
关节僵硬: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出现关节僵硬,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活动后可缓解,但活动过多时又会加重。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关节肿胀等原因,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旋转等动作不灵活,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关节畸形:晚期可出现髋关节畸形,如屈曲内收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可发现髋关节压痛、活动时摩擦音(感)、关节活动度减小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可观察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囊性变等典型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软骨损伤、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如游泳,游泳时髋关节负重较小,可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且不加重关节损伤;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也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但应避免过度负重的运动,如长时间跑步等。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选择适合其生长发育的运动方式,如平衡训练等,以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电疗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适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老年患者,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
减轻体重: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髋关节承受的压力,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对于儿童肥胖导致的髋关节骨关节炎风险增加,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在使用时需关注患者胃肠道情况,老年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胃肠道出血等风险。
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延缓软骨退变,但起效相对较慢。
手术治疗
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年轻患者在选择手术时需谨慎,因为人工关节有一定使用寿命,需考虑未来再次翻修等问题;老年患者手术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但要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是否能耐受手术。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维持正常体重,降低髋关节负担。
避免髋关节创伤:从事高危职业或运动时注意防护,减少髋关节受伤几率。
适度运动:选择对髋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坚持适度运动以维持关节灵活性和周围肌肉力量。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髋关节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等,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