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系统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原因有:病原体感染方面,细菌(革兰阳性、阴性菌)、病毒、真菌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婴儿自身因素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环境因素包括医院环境消毒不严格、侵入性操作无菌观念不强及家庭环境有人患感染病、卫生差等易致婴儿接触病原体引发败血症。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革兰阳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婴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若皮肤有破损(如脐部感染等),葡萄球菌等可通过破损处侵入血液。例如,新生儿脐炎是导致婴儿败血症的常见局部感染病灶,细菌可从脐部蔓延入血引发败血症。
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婴儿肠道菌群在出生后逐渐建立,若肠道菌群失调或有肠道感染,革兰阴性菌可经肠道黏膜侵入血液。另外,婴儿免疫力相对低下,在医院环境中接触到革兰阴性菌的机会增加时,也易引发感染并导致败血症。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也可引起婴儿败血症,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在出生后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侵入婴儿体内,进而在血液中繁殖引发败血症。例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病毒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当婴儿免疫力下降时可激活并引发败血症。
3.真菌感染:多见于有免疫缺陷、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情况的婴儿。婴儿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受抑制,真菌易过度生长并侵入血液。比如,早产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常需要长期住院接受有创治疗,使用抗生素等情况较多,更容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
二、婴儿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菌能力较弱,补体水平较低,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M、IgG含量相对不足,这些都使得婴儿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仅为足月儿的50%-60%,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较弱,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2.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婴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易受损,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同时,婴儿的口腔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等也相对娇嫩,屏障功能较弱,病原体容易通过这些黏膜侵入血液。比如,婴儿口腔有溃疡等损伤时,细菌可经溃疡处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三、环境因素
1.医院环境影响
新生儿病房中如果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时消毒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婴儿接触到病原体。例如,医护人员双手携带病原体,在接触婴儿时可将病原体传播给婴儿。另外,婴儿在医院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若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也会增加败血症的发生几率。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中如果有人患有感染性疾病,密切接触婴儿时可能将病原体传播给婴儿。此外,家庭环境卫生条件差,婴儿生活的环境不清洁,也可能增加婴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从而引发败血症。比如,家庭成员患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与婴儿过于亲密接触,就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进而引发感染导致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