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蠕动是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运动,主体是肠道肌肉组织,从胎儿未形成时就存在,有助于消化吸收,其异常会影响孕妇自身及胎儿;胎动是胎儿在子宫内的躯体活动,主体是胎儿,一般妊娠18-20周左右孕妇开始感知,是监测胎儿安危的重要指标,也能给孕妇带来心理影响,胎动异常需及时关注。
一、定义与主体不同
肠蠕动:是指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运动,主要由肠壁的肌肉层来完成,其主体是肠道的肌肉组织,目的是推动肠道内的食糜向前移动,进行消化和吸收相关物质的传输等过程,孕妇也会存在肠蠕动,这是正常的生理功能。
胎动: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的躯体活动,其主体是胎儿,是胎儿在子宫内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一般在妊娠18-20周左右孕妇开始能感知到胎动。
二、感知方式与时间差异
感知方式
肠蠕动:孕妇可以通过腹部的感觉来感知,一般是一种比较轻微、持续的、不太规律的肠道蠕动感,有时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有轻微的隆起和凹陷,但这种隆起和凹陷不像胎动那样有明显的肢体活动感。非孕期人群也可以通过腹部的感觉来感知肠蠕动,比如在饥饿时可能会感觉到肠道的咕噜咕噜声以及相应的腹部感觉。
胎动:孕妇感知胎动的方式是通过腹部的明显起伏,能感觉到胎儿的肢体运动,比如胎儿的踢动、翻滚等,这种感觉相对比较明显,而且不同的胎儿胎动的感觉也有所不同,有的胎动比较轻柔,有的则比较有力。
感知时间
肠蠕动:从胎儿未形成时就存在,从婴儿期开始就一直存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生理活动,只要肠道在正常工作就会有肠蠕动。
胎动:一般在妊娠18-20周左右初产妇开始感知到胎动,经产妇可能会更早一些感知到胎动,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胎动会逐渐变得频繁和明显,到妊娠晚期又会相对减少。
三、医学意义不同
肠蠕动
对消化吸收的意义:正常的肠蠕动有助于将食物残渣逐步推进,使消化液能够充分与食物残渣接触,进行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糜逐步向肠道远端推送,让小肠能够更好地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等。如果肠蠕动异常,比如蠕动过快可能会导致腹泻,蠕动过慢可能会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孕妇的一般意义:孕妇的肠蠕动正常与否关系到自身的消化功能和营养状况,进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如果孕妇肠蠕动异常出现便秘等情况,可能会增加腹压,对子宫和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
胎动
对胎儿健康的监测意义:胎动是监测胎儿在子宫内安危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计数胎动可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如果胎动过于频繁或者过少都可能提示胎儿在宫内存在缺氧等异常情况。例如,正常情况下胎动每小时3-5次,12小时胎动次数在30-40次左右,如果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或者胎动次数较以往明显减少超过50%,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对孕妇心理的意义:胎动的感知让孕妇能够切实感受到胎儿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对孕妇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同时也让孕妇能够更好地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等,胎动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这类孕妇的胎儿出现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通过密切关注胎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