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早期有手部握拳伸展、肩部肘部简单活动;中期有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练习;后期有力量增强、日常生活活动模拟练习,锻炼中要观察骨折部位情况,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且个性化调整。
肩部和肘部的简单活动: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患者身体前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的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组;同时进行肘部的屈伸练习,缓慢弯曲肘部,再伸直,每次屈伸5-10次,每天3-4组。肩部和肘部的活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长期制动带来的全身并发症,如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风险。儿童患者进行肩部和肘部活动时要注意力度,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关节的活动度来调整幅度,避免过度活动造成损伤。
中期(骨折后2-6周)
腕关节的屈伸练习:患者坐在椅子上,患侧手臂放在桌上,手掌向下,缓慢将手腕向手背方向弯曲,到达最大幅度后保持2-3秒,然后再缓慢向手掌方向弯曲,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逐渐增加腕关节屈伸的活动度。对于儿童,要根据其骨骼的生长情况来调整活动的渐进性;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要注意活动时避免过度屈曲或伸展导致骨折部位受力不均。
前臂的旋转练习:患者将患侧手臂弯曲成90度,肘部放在桌上,手握一个轻质物体(如小皮球),然后缓慢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即手掌向下为旋前,手掌向上为旋后,每次旋转10-15次,每天3-4组。前臂旋转练习有助于恢复手腕及前臂的旋转功能,对日后的手部精细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很重要。儿童在进行该练习时要选择合适重量的物体,避免因力量不足或过大影响练习效果;老年患者要注意旋转时的平稳性,防止头晕等不适。
后期(骨折后6周以上)
力量增强练习:可以进行握力器练习,患者手持握力器,缓慢用力握紧,然后缓慢松开,每次握10-15秒,松开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随着骨折部位的进一步愈合,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以增强手腕及手部的肌肉力量。对于儿童,可以选择较轻阻力的握力器,逐步增加;老年患者在力量增强练习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调整,避免过度疲劳。
日常生活活动模拟练习:进行诸如拧毛巾、拿杯子等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练习。患者尝试用患侧手腕进行拧毛巾动作,从缓慢开始,逐渐增加力度和速度;拿杯子时要稳定地握住杯子,进行举高、放下等动作。这些练习有助于将功能锻炼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儿童在进行此类练习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监督和帮助,确保其安全;老年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因平衡等问题导致意外摔倒。
在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都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皮肤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就医。同时,功能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活动的强度和难度,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