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需进行诊断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特殊人群儿童要选对骨骺影响小的方法并关注生长发育,成人要注意营养和心理调节及控制基础疾病。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疼痛、畸形,肘部功能障碍,有时可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如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的手部苍白、发凉、感觉异常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为摔倒后手掌着地引起,需详细询问受伤机制、时间等。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多与玩耍、运动时意外有关,成人可能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等。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等)、移位情况等;对于复杂情况,CT及三维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断端的立体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神经血管无损伤的患者。通过手法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很多可通过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治疗,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及有无再移位。
2.手术治疗
适应证: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手术探查修复;开放性骨折等。手术方式包括克氏针内固定等,手术能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对于成人肱骨髁上骨折,若符合手术指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儿童手术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式。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复位固定后1-2周)
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可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但要避免影响骨折部位的稳定。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康复时家长需配合引导患儿进行康复动作,成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康复强度,但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2.中期康复(术后或复位固定后2-6周)
逐渐增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屈伸练习。同时加强上肢肌肉力量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手部的抗阻训练等。此阶段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
3.后期康复(术后或复位固定后6周以上)
进一步加大肘关节的活动范围训练,直至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动度。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持物等,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生长发育快,治疗时要选择对骨骺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骨折愈合情况及肢体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骨科复诊。家长要监督儿童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或不配合康复训练。
2.成人
成人骨折愈合相对儿童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骨折可能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若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骨折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