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昏迷需立即脱离诱因与补充糖分,如能吞咽可口服含糖物,不能吞咽则静脉注射葡萄糖;意识恢复后持续监测并维持血糖,对因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要针对病因治疗并兼顾特殊人群特点。
补充糖分:
口服糖类:若患者尚有吞咽能力,应尽快口服含糖的饮料、糖果等。例如口服15-20克左右的葡萄糖(约为1杯150毫升的含糖饮料,含葡萄糖15克左右),一般15分钟左右可观察到症状改善。
静脉注射:对于昏迷或不能吞咽的患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这是纠正低血糖最快的方法。一般注射后几分钟内患者意识可逐渐恢复。
监测与维持血糖
持续监测:在患者意识恢复后,仍需持续监测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反复发生。可以通过血糖仪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一般15-30分钟检测一次,直到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且维持一段时间。
维持血糖:对于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或容易反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以维持血糖水平。例如可使用5%-10%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滴注速度,保持血糖在3.9mmol/L以上(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或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血糖目标维持血糖水平。
寻找病因并处理
确定病因:在患者情况稳定后,要积极寻找导致低血糖昏迷的病因。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要考虑是否是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用不当、饮食与运动不匹配等原因;对于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可能与肝源性、肾源性、内分泌疾病等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胰岛素和C肽水平、内分泌激素测定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胰岛素瘤引起的低血糖,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如果是由于肝衰竭等肝源性因素导致的低血糖,需要针对肝衰竭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保肝、支持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在补充糖分的选择上要注意安全性。因为儿童吞咽能力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含糖制剂,且补充糖分的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进行调整。例如幼儿低血糖时,口服的含糖量要比成人少,避免因过量摄入糖分导致其他不良影响。同时,要尽快明确儿童低血糖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代谢疾病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昏迷时,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更差,而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补充糖分的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引起心血管等方面的不良事件。同时,要仔细排查老年人低血糖的病因,如是否是服用了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低血糖,或者是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在治疗病因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发生低血糖昏迷是比较危险的情况,因为不仅关系到孕妇自身,还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在补充糖分的时候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方式,静脉注射葡萄糖等治疗方法相对较为安全。同时,要积极寻找孕妇低血糖的病因,可能与孕期的代谢变化、饮食摄入不足等有关,在治疗病因时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