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入手,了解外伤史、感染病灶及基础健康状况;观察局部有疼痛、肿胀、皮温高,全身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见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影像学检查中X线早期不敏感,CT可显破坏等,MRI利于早期发现病变;还需细菌学检查明确病原菌。对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外伤史,尤其是脊柱部位的外伤,因为外伤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破损,细菌容易侵入引发化脓性骨髓炎;是否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肺炎等,这些感染病灶的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脊椎;同时了解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比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影响机体免疫力的疾病,因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观察
1.局部症状:患者脊椎病变部位会出现疼痛,且疼痛较为剧烈,常呈持续性,活动时疼痛加剧;病变部位可能伴有肿胀,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介质释放引起。
2.全身症状:患者多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呈高热或低热持续状态;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大于70%,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
2.血沉(ESR):血沉会明显增快,通常大于20mm/h,血沉增快是炎症活动的一个指标,反映了体内炎症的程度。
3.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会显著升高,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四、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3周后可出现椎体骨质疏松、破坏,椎间隙变窄等表现,但X线对于早期脊椎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2.CT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椎体及椎间盘的破坏情况,能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破坏、椎旁脓肿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诊断脊椎化脓性骨髓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在早期即可发现骨髓水肿、椎旁软组织肿胀、脓肿形成等情况,典型表现为病变椎体及其相邻椎间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椎体及周围组织强化。
五、细菌学检查
通过穿刺病变部位获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菌种类,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例如,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在采集病史时要特别询问是否有先天性脊柱畸形等基础情况,在影像学检查时要注意儿童骨骼的特殊性;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综合判断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在进行检查和诊断时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男性患者则要根据其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劳累、外伤等情况进行详细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