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保肢或截肢)、化疗,其预后受肿瘤分期、化疗反应、手术切缘等影响,青少年治疗需关注生长发育等问题,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发病部位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常见部位包括膝关节周围(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也可见于肱骨近端、骨盆等部位。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症状多为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较为明显,可影响患者睡眠和日常活动。
肿块:局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伴有压痛。
功能障碍:肿瘤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如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可导致膝关节屈伸困难。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病情晚期可出现转移相关表现,如肺转移时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骨肉瘤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见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日光射线现象等)。Codman三角是由于肿瘤组织破坏骨膜,将骨膜掀起,在骨膜下形成的三角形新骨;日光射线现象表现为肿瘤骨呈放射状侵入周围软组织。
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骨质破坏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对软组织侵犯的显示优于CT,可明确肿瘤在软组织内的累及范围,对判断肿瘤分期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有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质形成。
骨肉瘤的治疗
综合治疗原则
骨肉瘤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手术是治疗骨肉瘤的重要手段,化疗则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新辅助化疗)和术后杀灭体内微小转移灶(辅助化疗)。
手术治疗
保肢手术:对于适合保肢的患者,可采用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或异体骨移植等方法重建肢体功能。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肿瘤切除彻底,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
截肢手术:当肿瘤侵犯范围广泛,保肢手术无法达到根治要求时,需行截肢手术。
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保肢率,同时能判断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术后化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顺铂等。
术后辅助化疗:根据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反应和手术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一般需要多个疗程的化疗,以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
骨肉瘤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骨肉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晚期(出现远处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化疗反应:对术前新辅助化疗反应良好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好,提示肿瘤细胞对化疗敏感。
手术切缘:手术切缘阴性(即肿瘤组织切除干净,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的患者预后优于切缘阳性的患者。
青少年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保肢手术中人工假体的选择需考虑到未来肢体的生长潜力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还需关注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可能影响。同时,患者在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肢体功能恢复和全身健康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