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有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及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手术适用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非手术无效者,方式有椎管减压术等。
一、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1.疼痛
腰腿痛:多数患者会出现下腰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下肢,行走或站立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或减轻。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腰椎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更易发生腰椎管狭窄,出现腰腿部的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椎管狭窄导致神经受到压迫,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产生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有关。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较为特征性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酸麻胀痛等不适,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会复发。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腰椎退变的进展,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年龄相关的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容易导致椎管狭窄。
2.神经功能障碍
感觉异常: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如足部、小腿外侧等部位的感觉异常。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神经病变的基础,若合并腰椎管狭窄,感觉异常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腰椎管狭窄导致的神经受压可能相互影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
肌力下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可能会导致下肢肌力减弱,影响患者的行走、持物等功能。长期患病的老年患者,由于肌肉长期废用等原因,肌力下降可能更为显著,需要加强康复锻炼等干预措施来维持肌肉功能。
二、腰椎管狭窄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物理治疗: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热敷等。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的压迫;按摩有助于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容易发生腰椎管狭窄,可通过定期休息、简单的腰部拉伸等物理治疗来预防和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应谨慎使用。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游泳、五点支撑法等。游泳是一种对腰椎负荷较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五点支撑法等锻炼可以加强腰部核心肌群,稳定腰椎,缓解症状。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康复锻炼的方式和强度应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锻炼强度,而老年患者则应选择较为温和的锻炼方式。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进行性肌力下降、大小便失禁等;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如外伤等因素导致腰椎管狭窄突然加重,也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椎管减压术等。通过手术扩大椎管,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因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异,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