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产前、产时、产后,早期症状不典型,典型症状多样,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用抗生素、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需孕期保健、产时防护、新生儿护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关键,否则可致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其中以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此外,真菌、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但相对少见。
二、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例如孕妇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病原体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等,胎儿可能吸入或接触产道中的细菌而感染,比如产道中存在致病性细菌,胎儿在通过产道时被感染。
产后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从皮肤、黏膜、脐部等侵入血液循环。例如,脐部是常见的感染部位,新生儿脐部未妥善护理,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并进入血液;皮肤破损(如擦伤等)也可为细菌入侵提供门户。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体温不稳定,可出现体温不升或体温波动,还可能有体重不增等情况。
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肝脾轻度肿大,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休克表现(如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等),呼吸窘迫(如呼吸急促、发绀等),合并脑膜炎时可出现前囟饱满、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若能从血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使用抗生素后再送检等。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新生儿败血症时CRP常升高。
降钙素原(PCT):PCT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脑部超声等检查,以了解有无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五、治疗
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应使用抗生素,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支持治疗:保证营养供给,可经口喂养或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监测生命体征等。
对症治疗:如有黄疸,可给予光照疗法等退黄治疗;如有休克等情况,需进行抗休克治疗等。
六、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积极治疗孕期感染性疾病,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产时防护: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产程,减少胎儿感染的机会。
新生儿护理:加强新生儿脐部、皮肤、黏膜等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脐部要定期消毒;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较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