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脊柱炎与骨结核在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方面存在差异,化脓性脊柱炎多有近期感染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血常规白细胞等变化明显,血沉快,病原学可培养出致病菌,X线等显示病变进展快等;骨结核有结核接触史,起病缓,全身症状相对轻,PPD试验多阳性,病原学可找到结核杆菌,X线等病变多始于椎体边缘等。
一、病史方面
化脓性脊柱炎:多有近期感染史,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起病较急,患者常因细菌感染经血行或直接蔓延等途径累及脊柱,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上若有皮肤破损等情况增加细菌侵入风险。
骨结核: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起病相对较缓,病程较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在青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易患,生活方式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病,如有营养不良、长期劳累等情况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患骨结核风险。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
化脓性脊柱炎:全身症状较明显,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疼痛剧烈,脊柱活动受限明显,疼痛可放射,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脊柱。
骨结核: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局部疼痛相对较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脊柱畸形等情况,如后凸畸形等。
体征
化脓性脊柱炎:局部可有明显的压痛、叩击痛,病变部位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度严重受限。
骨结核:局部压痛相对较轻,脊柱畸形相对逐渐出现,如病情发展到后期可出现典型的脊柱后凸等畸形。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化脓性脊柱炎: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急性细菌感染。
骨结核: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
血沉
化脓性脊柱炎:血沉明显增快,反映体内炎症反应较剧烈。
骨结核:血沉也可增快,但一般不如化脓性脊柱炎显著。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化脓性脊柱炎:PPD试验一般呈阴性或弱阳性,因为不是结核感染引起。
骨结核:PPD试验多呈阳性或强阳性,提示有结核感染。
病原学检查
化脓性脊柱炎:通过穿刺液培养等可培养出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
骨结核: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培养可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X线检查
化脓性脊柱炎: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发病1-2周后可出现椎体骨质疏松、骨质破坏,病变进展快,可累及多个椎体及椎间盘,椎间隙可变窄。
骨结核:早期X线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多始于椎体边缘,椎间隙狭窄出现较晚,病变多累及单个椎体,可伴有椎旁冷脓肿形成。
CT检查
化脓性脊柱炎:能更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范围、死骨形成及椎旁软组织肿胀情况,可见椎体及椎间盘的广泛破坏。
骨结核:可发现椎体松质骨内的早期微小骨质破坏,能更好显示椎旁冷脓肿的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MRI检查
化脓性脊柱炎:早期即可显示骨髓水肿、椎旁软组织炎症改变,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骨结核:能更早发现椎体骨髓信号异常,显示结核性肉芽肿及冷脓肿更清楚,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强化等表现。